2011(第七届)中国能源投资论坛即将召开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祝告先圣这一礼仪行为,涉及朱熹的三个基本信念:祭祀、祈祷与先圣。
这表明朱熹在先圣面前真诚敞开了自己的生命,这是面对一个高于自己生命的理想典范对象的自然反应,这种敞开会自然走向对自身生命不足的反思与超越。也正因如此,相比同时代其他儒者所写的类似文字,朱熹先圣祝文的最大特质,是充满着对自身生命状态和道德境况的剖析和告白,以及充满强烈负疚和焦虑意识的言辞【25】。对朱熹来说,生活的基本样式在于,要追随先圣的道路,通过修身工夫实践不断纯化道德,尽心知性知天,最终参赞天地之化育。一、仪式行为及经验 祝是祭祀礼仪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基本含义,是通过特定言辞(祝文)通达神明,祝告先圣即是在祭祀孔子的仪式上宣读祝文,表达祭祀者的愿望和诉求,从广义上说属于祈祷。在这一道学事业的实践中,朱熹有过迷茫和困惑,也有对于相关信念和经典不同于其他同道的见解,在克服这些认同危机以实现价值定向方面,与先圣相遇的真切经验,无疑会产生根本影响。
文本的主体内容,是一种类型化的行为,即朱熹生活中对先圣孔子的祭祀实践。经验; 引言 儒家传统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是学界讨论和争议较多的话题,自清末民初以来一直聚讼不已。当我们要对构成连续的人类之经验的任何事物与事件的不断涌现生成进行恰当描述之时,就不得不用到这些偶对词汇。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周易》在任何意义上都曾经是、并且依然是儒家的经典之首。(《周易·系辞下》) 作为受启发的生活意义上的人类精神性,缘起于对变化之机的洞见,并且致力于由此种洞见所促成的一种得体的行为品质。那是关于过程与变化的现象世界,被阐发为道(即连绵无垠的经验场域之展开)或万物(即万千过程或事件,或可简言之为发生着的一切)。
势的动态机制阐释了对于既独一无二又与其他事物连贯难分的某物,作用与运动、被作用与被推动意味着什么,在这里,某物塑造且被塑造是同一个连贯进程。基于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自然观,我们可以将自然宇宙中的因果理解成具体焦点及其无垠场域的背景或前景,其中任何事物都可能是其他事物的原因,而所有事物又是任何事物的原因。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1978)。它们作为变化发展的诸关系的一种生长模式,从自身的复杂性中涌现生成。要更清晰地认识对变化观念的这一改良,我们需要首先认识到,把《周易》翻译成变化之书(Book of Changes)的传统译法是有歧义的,因为它似乎暗示这一早期过程宇宙论文本中包含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变化。当代学者郭沫若认为,易字当被释读为赐字的古体简写版,表达礼物、交易、交换之意。
与此同时,情境的定义就在于被置于(situated),故而具有了一种形态学或者习惯化的面相,即伴随着其坚定的特殊性和连续且发展的构造而实现的一种本地化发生(taking place),即具象化的展现。(《周易·系辞下》) 在他们致力于语境化的艺术(ars contextualis)的过程中,伏羲与神农力求有效地协调自然进程中的人之经验,从而最优化宇宙的诸种创造性可能。智慧随着不断增长的关联性而得以增长。粗糙的天然矿石被冶炼熔铸成神圣的青铜礼器,从植物提取的物质与材料变作了精美的绘画与建筑。
在这样良好的开端之后,伏羲与神农之后的圣王——黄帝、尧、舜,继续发展人类技术,改进交通方式,创立社会制度与习俗,发明文字——这据说受到了个别卦象的启发,每一种卦象为对应的某种自然进程提供了其动态机制的图示。它不是造物主,因为世界没有任何东西是被创造的。
7 参见易的词条,Kwan,Database. 8 Keightley,Shang Divination and Metaphysics,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38 (1988), pp. 374-75. 9 John Berthrong, Concerning Creativity:A Comparison of Chu His, Whitehead, and Neville,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8, p. 1. 进入专题: 宇宙论 因果 逻辑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寻找一种对这些翻译进行分类的逻辑,即从译法清单中选择四个意群,将其余归入其内: 关系(Relationality):手段、差别、优势、掌控(leverage,differential,advantage,purchase) 活力(Vitality):潜能、动力、时机、趋势、倾向(potential,momentum,timing,tendency,propensity) 臻熟(Virtuosity):影响、权力、力量、风格、尊严、地位(influence,power,force,style,dignity,status) 体现(Embodiment):地势、构造、情境、状况、安排、形状、表象(terrain,configuration,situation,circumstances,disposition,shape,appearance) 在不同的语境中翻译势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如此丰富多样,揭示出该词涵意甚广。
《易传》是集成的,往往并不完整,而且肯定比经晚出,其中部分内容甚至迟至汉代早期。势是表达复合的、整体的、动态的变化进程(体用)的通用术语,这种进程发生在任何特定事物或情境的演化与完善之中。要理解李约瑟所谓的轮换责任(其中一切事物具有内在于其自身的、出自其本性的冲动),那么我们不得不回顾前文提到的内在关系学说,以及它所揭示的另一种可替代的整体主义因果律。如此一来,气以及多种我们用来表述成形的方式只是阐释性的,而非一种本体论语汇。这种因果论及其逻辑,与西方哲学的因果论和逻辑存在明显区别。没有不构形之生气,也没有无气之形。
二者同时具备,我们才能就所经验者若何,给出一种充分的说明。生活里繁杂的音响被纯化和改良为庄重的雅乐,动物偶合的热情化作了家庭的温馨,单纯的结交成为了真正友谊与繁荣社群的制度。
对于在一种更加流动意义上的多元之中的连续性,以及一种内在自发的自然因果(其中一切事物引发任何事物,而任何事物又是一切事物的原因),这样的势为理解二者的逻辑提供了某种洞见。当我们梳理势字可能的英文翻译那事实上难以尽列的清单之时,或许一开始会茫然无措。
吉德炜(David Keightley)认为,在《易传》中明确表达的生生不息的化育进程中的变化节律,是对已为商代形而上学所承认的一种变化模式的晚近阐发。(《周易·系辞上》) 此处形象化地表述为辟户阖户的变化进程——这个比喻抵制着我们关于主宰主体的默认预设,提供了构想变化的洞见以及思考它的语汇。
结论 当我们追问:鸡与蛋,孰先孰后?我们应该承认他们必须同时演化,否则就根本没有演化。此种直觉—关联系统拥有其自身的因果与逻辑。生命场域并不只是作为万事万物的条件之一而无所不在,它也与李约瑟将此场域视为反应性神经媒介(a reactive neural medium)的描述相一致。这些人所养成的独特性非但不排斥其诸多关系,而且正是这些关系成就了他们的特质。
在势的词源中蕴含了培育改良事物的审美感性,即蓺——其同源的另一个词是藝(艺)。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早期经籍中有一个常用的天门比喻,用来形容永远独一无二的现象世界的兴衰起落:是故,阖户谓之坤。
中国宇宙论始于在自然中发生者,而非诉求于超绝无待的第一推动者(First Mover)来作为世界之因及其设计师。换言之,始于经验的整体性,我们通过从一种和其他视角聚焦及有意义地明晰其视域,把对原本处于连续不断的涌流中的事件性事物作了分割、概念化和前景化,从而使其确定化。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表述并非呈现两种本来分离的元素获得的某种协调一致,而是体现人之经验诸层面所具有的互渗共生。当势这一术语及其具有可替代性的逻辑与因果被特别用来反思人类境况之时,它解释了独一无二的、潜在心胸宽广的人所具有的那种生成涌现的个体性,这样的人处于其扩展的家庭社群的发展着的环境之中,处于其自然文化环境变化着的条件之中。简言之,一切事物产生任何事物,故而任何特定事物既是其他一切事物的原因,亦是其他一切事物的后果。
参见Philosophizing with Canonical Chinese Texts:Seeking an Interpretive Context, in Sor-hoon Tan (ed). Research Handbook on Methodology in Chinese Philosophy. London:Bloomsbury Press, 2016. 4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 II, p. 290. 5 Cited in 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Vol. II, pp. 290-291. 6 因为其中三传被分成了上下两部分,所以统合起来常被称为十翼。2 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Vol. II, p. 280.280-281. 3 在我的一篇有关中国哲学方法论的章节中,我尝试柔化葛兰言与李约瑟关于此种关联思维模式独特性的主张。
当我们向外投射从而最为充分地注意到了成就我们自身的那张无垠的关系之网,那么此时我们便发现了最为内在的自我。他在这里的意思是,此种宇宙论带来了另一种对创造性的理解,即创造性作为一种生成化育以及一种持续基于原地或在语境中(in situ)的连续,会不断增长意义,这将挑战任何对造物主与被造物以从无生有(ex nihilo)模式作区分。
鉴于交互性的交易式的变化模式是推崇关系性为首要的宇宙论中价值与意义增长的终极来源,那么郭沫若的主张是有说服力的【7】。我们务须认取那些最初的自然条件,其虽然尚属端倪,但已然预示了萌芽的诸可能性,接下来我们应当致力于最大化利用与现象世界如影随形的那种富有创造力的不确定性。